Collection

List,Set

  1. ArrayList底层采用数组实现,当使用不带参数的构造方法生成ArrayList对象时,实际上会在底层生成一个长度为10的Object类型数组
  2. 如果增加的元素个数超过了10个,那么ArrayList底层会新生成一个数组,长度为原数组的1.5倍+1,然后将原数组的内容复制到新数组当中,并且后续增加的内容都会放到新数组当中。当心数组无法容纳增加的元素时,重复该过程。
  3. 对于ArrayList元素的删除操作,需要将删除元素的后续元素向前移动,代价比较高。
  4. 集合当中只能放置对象的引用,无法放置原生数据类型,我们需要使用原生数据类型的包装类才能加入到集合中。
  5. 集合当中放置的都是Object类型,因此取出来的也是Object类型,那么必须要使用强制类型转换将其转换为真正的类型(放置进去的类型)。
  6. 关于ArrayList与LinkedList的比较分析
    a) ArrayList底层采用数组实现,LinkedList底层采用双向链表实现。
    b) 当执行插入或者删除操作时,采用LinkedList比较好。
    c) 当执行搜索操作时,采用ArrayList比较好。
  7. 当向ArrayList添加一个对象时,实际上就是将该对象放置到了ArrayList底层所维护的数组当中;当向LinkedList中添加一个对象时,实际上LinkedList内部会生成一个Entry对象,该Entry对象的结构为:
    Entry{
    Entry previous;
    Object element;
    Entry next;
    }
    其中的Object类型的元素element就是我们向LinkedList中所添加的元素,然后Entry又构造好了向前向后的引用previous、next,最后将生成的这个Entry对象加入到了链表当中。换句话说,LinkedList中所维护的是一个个的Entry对象。
  8. 关于Object类的equals方法的特点
  • 自反性:x.equals(x)应该返回true
  • 对称性:x.equals(y)为true,那么y.equals(x)也为true。
  • 传递性:x.equals(y)为true并且y.equals(z)为true,那么x.equals(z)也应该为ture。
  • 一致性:x.eauals(y)的第一次调用为true,那么x.equals(y)的第二次、第三次、第n次调用也应该为true,前提条件是在比较之间没有修改x也没有修改y。
  • 对于非空引用x,x.equuals(null)返回false
  1. 关于Object类的hashCode()方法的特点:
  • 在Java应用的一次执行过程当中,对于同一个对象的hashCode方法的多次调用,他们应该返回同样的值(前提是该对象的信息没有发生变化)。
  • 对于两个对象来说,如果使用equals方法比较返回ture,那么两个对象的hashCode一定是相同的。
  • 对于两个对象来说,如果使用equals方法比较返回false,那么这两个对象的hashCode值不要求一定不同(可以相同,可以不同),但是如果不同则可以提高应用的性能。
  • 对于Object类来说,不同的Object对象的hashCode值是不同的(Object类的hashCode值表示的是对象的地址)。
  1. 当使用HashSet时,hachCode()方法就会得到调用,判断已经存储在集合中的对象的hash code值是否与增加的对象的hash code值一直;如果不一致,直接加进去;如果一致,再进行equals方法的比较,equals方法如果返回true,表示对象已经加进去了,就不会再增加新的对象,否则加进去。
  2. 如果我们重写equals方法,那么也要重写hashCode方法,反之亦然。
  3. 遍历set:
    1
    2
    3
    4
    5
    6
    7
    8
    9
    10
    11
    12
    13
    14
    15
    16
    17
    18
    19
    20
    21
    public class TreeTest2 {
  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(String[] args) {
    TreeSet<String> treeSet = new TreeSet();
    treeSet.add("C");
    treeSet.add("B");
    treeSet.add("A");
    treeSet.add("E");
    treeSet.add("D");
    treeSet.add("F");
    for (Iterator iterator = treeSet.iterator(); iterator.hasNext(); ) {
    System.out.println(iterator.next());
    }
    }
    }

Map

  1. Map(映射):Map的keySet()方法会返回key的集合,因为Map的键是不能重复的,因此keySet()方法的返回类型是Set;而Map的值是可以重复的,因此values()方法的返回类型是Collection,可以容纳重复元素。
  2. 遍历map:
    1
    2
    3
    4
    5
    6
    7
    8
    9
    10
    11
    12
    13
    14
    15
    16
    17
    18
    19
    20
    public class MapTest {
  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(String[] args) {
    Map map = new HashMap();
    map.put("a", "aa");
    map.put("b", "bb");
    map.put("c", "cc");
    map.put("d", "dd");
    map.put("e", "ee");
    Set keySet = map.keySet();
    for (Iterator iterator = keySet.iterator(); iterator.hasNext();) {
    String key = (String) iterator.next();
    String value = (String) map.get(key);
    System.out.println(key + "=" + value);
    }
    }
    }
1
2
3
4
5
6
7
8
9
10
11
12
13
14
15
16
17
18
19
20
21
public class MapTest1 {
public static void main(String[] args) {
Map map = new HashMap();
map.put("a", "aa");
map.put("b", "bb");
map.put("c", "cc");
map.put("d", "dd");
map.put("e", "ee");
Set keySet = map.entrySet();
for (Iterator iterator = keySet.iterator(); iterator.hasNext();) {
Map.Entry entry = (Map.Entry) iterator.next();
String key = (String) entry.getKey();
String value = (String) entry.getValue();
System.out.println(key + "=" + value);
}
}
}
  1. HashSet底层是使用HashMap实现的。当使用add方法将对象添加到Set当中时,实际上是将该对象作为底层所维护的Map对象的key,而value则都是统一Object对象(该对象我们用不上);
  2. HashMap底层维护一个数组,我们向HashMap中所放置的对象实际上是存储在该数组当中;
  3. 当向HashMap中put一对键值时,它会根据key的hashCode值计算出一个位置,该位置就是此对象准备往数组中存放的位置。
  4. 如果该位置没有对象存在,就将此对象直接放进数组当中;如果该位置已经有对象存在了,则顺着此存在的对象的链开始寻找(Entry类有一个Entry类型的next成员变量,指向了该对象的下一个对象),如果此链上有对象的话,再去使用equals方法进行比较,如果对此链上的某个对象的equals方法比较为false,则景该对象放到数组当中,然后将数组中该位置以前存在的那个对象链接到此对象的后面。

    1
    2
    3
    4
    5
    6
    7
    8
    9
    10
    11
    12
    static class Node<K,V> implements Map.Entry<K,V> {
    final int hash;
    final K key;
    V value;
    Node<K,V> next;
    Node(int hash, K key, V value, Node<K,V> next) {
    this.hash = hash;
    this.key = key;
    this.value = value;
    this.next = next;
    }
  5. 所谓泛型:就是变量类型的参数化。

  6. Integer类有一个缓存,它会缓存结余-128~127之间的整数。
  7. 可变参数:可变参数本质上就是一个数组,对于某个声明了可变参数的方法来说,我们既可以传递离散的值,也可以传递数组对象。但如果将方法中的参数定义为数组,那么只能传递数组对象而不能传递离散的值。
  8. 可变参数必须要作为方法参数的最后一个参数。即一个方法不可能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可变参数。